第119章 华侨公寓 (第2/5页)
杜峰笑着说道:“我来跟你说房子的事。”
他把林朝阳拉到一旁,“花园村那儿有个华侨要卖公寓。”
听着杜峰的话,林朝阳立刻来了兴趣。
杜峰口中的公寓是位于西郊花园桥附近的花园村华侨公寓,距离燕大不算远,兴建于1962年。
50年代末的时候沪上余庆路建造了一处华侨公寓,是新中国建造的第一座商品住宅,当年被戏称为“爱国公寓”,因为这些公寓都是对华侨出售,为的是吸收华侨们的外汇。
1962年,燕京照搬沪上的经验,在西郊花园村建造华侨公寓,据说连建造材料都是当年建人民的会堂剩下的。
以当时来说,华侨公寓的硬件条件无疑是中国最领先的,而且远离市廛,环境幽静。
“我听说那地方贵的很,好几十万呢!”林朝阳问道。
“听那帮侃爷胡沁呢?都是扯淡的,你当华侨都是冤大头?那个时候的几十万,换成外汇都能在美国大城市买大豪斯了。”
杜峰对于那些以讹传讹的信息不屑一顾,林朝阳点了点头,民间传言果然不能全信。
不过既然是当年对华侨出售的公寓,现在也不是一般人能买的吧?
他说出了心中的疑问,杜峰点了点头,“那公寓最早是只能在华侨之间交易,不过后来就松了。72年吴作人就从华侨手里买的房子,一直住在那。而且这两年管的不像以前那么严了,主要是老人家前年不是专门针对住房问题讲话了吗?现在大家基本睁一只眼、闭一只眼。”
1978年,老人家曾就住房问题有过一次讲话,大意是要把住房问题的路子拓宽一些,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,分期付款,把个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,国家解决材料。
虽然这番讲话最后并没有落实为文件精神,但却在民间荡起了一点涟漪,最大的改变就是民间的私房交易比以前多了一些,政府部门的管理力度也松了下来。
听了杜峰的话,林朝阳放下了心,然后便关心起了最重要的问题。
“房子什么情况?现在要多少钱?”
“其实最大的难题在这。”杜峰表情犹豫,“他这个房子有点贵。”
能让杜峰如此表情,肯定是不便宜,林朝阳询问道:“你就说多少钱吧。”
“一万二。”
“嘶~”林朝阳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一万两千块钱现在在东城、西城买两套一进的四合院应该不费什么事。
按照林朝阳的工资来算,他得不吃不喝干二十多年才能攒这么多钱。
哪怕是写小说,以千字稿费10块计算,他也得写一百一十多万字才能赚到这么多钱。
“华侨公寓当年主要是因为对华侨出售,国家只要外汇,所以才被传的神乎其神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